本文目录:

博山寺的介绍

1、博山寺是一座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的著名佛教寺庙,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。这座寺庙是佛教禅宗临济宗的祖庭之一,也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。博山寺建于唐朝,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。寺庙建筑风格独特,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大雄宝殿和钟楼。

2、博山寺位于江西省广丰区洋口镇青桥村,广丰城区西去15公里。博山寺周围山峦叠翠、林谷幽深,泉石清奇。古时,此处石峰云起、曲洞回图、长林缅邈、古树参天、殿阁巍峨、香烟飘渺、晨钟暮鼓,自明始,博山寺一直是江南名刹,有“天下第二丛林之称”,闻名国内外。

3、主要成就:豪放派词人的代表,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;讨平起义,创设飞虎军。

4、辛弃疾词作中与博山有关的有很多首,他长居带湖期间,常往来于博山,博山在他的生活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记,所以才会屡有题记,反复吟咏。这首《鹧鸪天·博山寺作》写于他四十多岁的壮年时期。

鹧鸪天·博山寺作赏析

1、鹧鸪天·博山寺作原文: 不向长安路上行。却教山寺厌逢迎。味无味处求吾乐,材不材间过此生。 宁作我,岂其卿。人间走遍却归耕。一松一竹真朋友,山鸟山花好弟兄。

2、“味无味处求吾乐,材不材间过此生”意思如下:在有味与无味之间追求生活乐趣,在材与不材之间度过一生。释义:求指追求;吾指我;味无味出自《老子》——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;材强调的是才,才能、才干。这句话出自宋·辛弃疾《鹧鸪天·博山寺作》。

3、就是说:松竹是自己的挚友,自然界的虫鸟植物是自己的知己。松竹是“岁寒三友”之二,象征着一种高贵的品格,指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,要保持高尚的节操;花鸟象征着大自然,表示作者要做真正的自己,与纯洁的大自然相交。寓意是指一个人厌倦世俗的尔虞我诈,渴望回归自然。

4、大意:不向当官的长安路去,住在山寺只因讨厌逢迎),说当不成官是因为讨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,材不材间过此生。(大意:在有味无味中寻找乐趣,在有材无材中过此生),当不成官只好自娱自乐宁作我,岂其卿。人间走遍却归耕。

5、出处:宋代辛弃疾的《鹧鸪天·博山寺作》,原词如下:不向长安路上行。却教山寺厌逢迎。味无味处求吾乐,材不材间过此生。宁作我,岂其卿。人间走遍却归耕。一松一竹真朋友,山鸟山花好弟兄。 大意是:不在往帝都的路上奔波,却多次往来于山寺以致让山寺讨厌。

6、《鹧鸪天·博山寺作》【宋】辛弃疾 不向长安路上行。却教山寺厌逢迎。味无味处求吾乐,材不材间过此生。宁作我,岂其卿。人间走遍却归耕。一松一竹真朋友,山鸟山花好弟兄。赏析:这首词是辛弃疾落职后闲居江西上饶铅山带湖时期所作。铅山与永丰相邻,博山寺即在永丰县西南的崇善乡。

鹧鸪天·博山寺作的注解

1、鹧鸪天·博山寺作原文: 不向长安路上行。却教山寺厌逢迎。味无味处求吾乐,材不材间过此生。 宁作我,岂其卿。人间走遍却归耕。一松一竹真朋友,山鸟山花好弟兄。

2、大意:不向当官的长安路去,住在山寺只因讨厌逢迎),说当不成官是因为讨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,材不材间过此生。(大意:在有味无味中寻找乐趣,在有材无材中过此生),当不成官只好自娱自乐宁作我,岂其卿。人间走遍却归耕。

3、博山寺:《广丰县志》:“博山寺在广丰县西南,本名能仁寺,五代时天台韶国师开山,有绣佛罗汉留传寺中。宋绍兴间悟本禅师奉诏开堂,辛稼轩为记。”长安:借指南宋京城临安。味无味:《老子》:“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。

4、这句诗的意思是:松竹是我的真朋友,花鸟是我的好弟兄。出处:宋·辛弃疾《鹧鸪天·博山寺作》原诗:不向长安路上行。却教山寺厌逢迎。味无味处求吾乐,材不材间过此生。宁作我,岂其卿。人间走遍却归耕。一松一竹真朋友,山鸟山花好弟兄。

博山寺的稼轩书舍

博山寺侧有辛弃疾读书处,今存遗址。旁有“笔架山石”和清泉。辛弃疾多次游览、住宿博山寺,留有许多词作。南宋时期,我国民族矛盾相当尖锐,江南人民反对外族侵略压迫,反对南宋小朝廷的投降政策,要求收复失地,统一祖国的呼声日益高涨。

宋、元、明、清各代,博山寺历经沧桑,时有兴衰。淳熙九年(1182)辛弃疾遭谗罢官,流寓信州上饶、铅山,常来往于博山寺,饱览博山的山光水色,写下与博山寺有关的词作十一首,并应寺内长老之请,为博山寺作记。于寺旁筑“稼轩书舍”。从此,该寺名扬海内。

如今的愁是:胸怀壮志,倍受打击,以致年华虚度,壮志难酬的愁。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。写作背景: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,闲居信州上饶,离博山不远,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“稼轩书屋”,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,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。辛弃疾这次落职,一直闲居十年。